fbpx

2010年台南搭上合併升格列車,與高雄、台中、新北一起改制成為直轄市(桃園2014年),到今年(2020)滿十年,這十年,你的台南生活有因為這件事而改變嗎?其實「合併」跟「升格」是兩個彼此相關但不一樣的概念。為了讓之後的討論能更清晰,讓我們先搞清楚兩者之間的區別。

當我們說「合併」帶來的影響時,談的是舊台南縣與舊台南市(省轄市)的橫向整合。台南縣市分立是戰後接收才形成的行政區劃,這兩個縣市在日治時期同屬於台南州管轄,但因為分立之後的65年間,各自選出地方首長,對地方的認同也逐漸分離。

例如舊台南市會使用「府城」來代稱自己的城市,並驕傲於全台最早、歷時四百年的漢人開墾史,而舊台南縣則用「南瀛」來做為代稱,也較少以早期漢人開墾區自居,但在台灣主體性逐漸確立、原住民復振運動方興未艾之時,西拉雅族的歷史開始成為台南縣重要的文化象徵。縣市合併之後,當然可以用兼容並蓄這樣的字詞來說不管是府城或西拉雅都是大台南文化的一部分,但一般的市民真的已經有我們是同一個「共同體」的想像了嗎?

而當我們使用「升格」討論這十年變化時,著眼的則是從縣市政府提升位階到直轄市政府,所產生的資源與權限的變化。例如直轄市市長可以任用的政務官或可以設立的一級機關都遠較縣市為多,但說這樣的事情恐怕大家沒什麼感覺,那我們舉市議員的研究費為例,直轄市的市議員一個月有24萬的研究費可以聘請助理,但縣議員卻只有8萬,當直轄市議員至少可以聘請6名助理時,縣議員恐怕請到第三個就要自己貼錢了,這就是直轄市與縣市資源的差異。

釐清了這兩個概念後,我們想怎麼討論這十年發生了什麼變化呢?也許先從當年縣市政府提出的那本「臺南縣(市)合併改制計畫(核定本)」看起,看看十年前的市政府如何想像合併後的願景,然後過了十年,台南走到哪裡去了?

在改制計畫中,合併升格的總體性願景是「再現臺灣歷史首府,打造大臺南國際新都會」。其實空空的,不太知道具體內容是什麼,但若再分項看下去,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具體事項值得現在回頭去檢視。例如「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可增加立法委員席次 1 名,直轄市長亦可出席行政院院會,對地方整體發展情形與需求可直接向中央稟報與溝通,增進中央與地方之互動進而帶動區域發展。 」(頁71)這件事確實做到了,但「合計已逾 190 萬人口的大臺南地區,隨著南科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未來 10 年內人口數將超過 200 萬人。」十年後,卻不是這麼回事(台南市人口數至2018年底為189萬)。

新芽將推出專題懶人包,與大家一起回顧這十年間發生的變化,並展望下一個十年。

目前預計推出的專題包括政治、人口、交通、教育、產業、社福等面向,每一個專題會找一兩個具體的議題來討論,例如政治,我們想知道升格對預算的改變幅度多大,除了總體數字的改變外,資源分配的比例是否也有調整?調整成什麼樣子呢?而像縣區民眾的感受甚深的民選鄉鎮市長改為官派區長,我們也想知道這件事到底如何改變體制的運作?

而前面提及的人口未如願景所示超過兩百萬人,甚至還退縮回不足190萬人,我們當然都可以理解是受到少子化衝擊,但這之中的人口結構有什麼樣的改變?區內或甚至區外的移動又是如何?

交通專題我們則想聚焦在公共運輸路網的改變,雖然軌道運輸的討論與執行程度也相當重要,但我們更在意,大台南地區的公車路網經歷了什麼改變,帶來的是更多元中心的區域均衡發展或是仍然把人與資源都往市中心運送呢?

而教育方面,升格為直轄市後,台南市府本有權將市內的國立高中改隸為市立高中,但卻因為預算不足而遲遲未成。另一方面,合併帶來的是區內資源再整合,有機會讓偏鄉教育獲得更多資源,還是更容易集中在舊市區人口聚集處呢?

產業則是一個我們到現在都還在思考要如何討論的議題,這十年間除了合併升格的議題外,也面臨產業、能源轉型的挑戰,台南市的產業圖像到底有什麼樣的變化,農工之間仍然是競爭關係嗎?或者我們確實找到了一條可以同時顧及經濟發展又可以永續環境的產業方向?

社福與勞動向來是新芽關注的重點,合併升格後,在社福預算提升的同時,本市的社福資源如何重分配?對於城鄉不同脈絡的社福團體產生了什麼影響?而在勞動環境方面,因應升格取得的勞檢權,如何在地方實施?是否曾出現地方進行勞檢的人情兩難困境?升格後,台南的薪資又是否有所成長?

這些事情再再都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如何透過這些討論讓每一個市民的日子過得更好,就是新芽做這個大專題的初衷。

【合併升格十周年 專題企畫】懶人包清單

台南新芽2021年度論壇【升格十年論壇】

活動日期:2020 年 12 月 4 日
活動地點:吳園藝文中心(原台南公會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