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寧(台南新芽理事、自由撰稿人)
對我個人來說,黑面琵鷺是帶著特殊意義的一種鳥類,牠們可說是我接觸自然生態的啟蒙。小時候,經常在東北季風來襲的寒冬,跟著爸媽的腳步去到台南七股海岸,雖然我們沒有太專業的賞鳥設備,七股的賞鳥亭中,總有熱心的解說志工,會架好一支支單筒望遠鏡,讓我們這些好奇的小孩,得以一窺黑琵美妙的姿態。
後來,在學生時期參與了彰化反國光石化的運動,也就是所謂的「反八輕」,回頭了解故鄉的歷史,原來七股當地曾經有過反七輕——濱南工業區的一段過往,也是因為這樣的歷程,才有後來的黑面琵鷺保護區,我也才能幸運擁有這段跟著家人一起追黑琵的兒時回憶。
黑面琵鷺保育的漫長歷程,轉眼三十多年過去,在許多保育人士一棒接一棒的努力下,黑琵已經從默默無聞,只有少數鳥友會關注的物種,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2023年,資深鳥類生態記錄者梁皆得導演,既《老鷹想飛》、《尋找神話之鳥》之後,接續推出了《守護黑面琵鷺》這部新作。不管是對於黑琵保育歷程已經很熟悉的朋友,或者是不曾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這部片蘊含了珍貴生態記錄,深刻的鳥人故事,也讓觀者對於環境議題,產生深度的思考。
黑面琵鷺的遷徙範圍,橫跨東亞,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香港、澳門、台灣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因此,要進行黑面琵鷺的研究,必須透過跨國合作,才能解開牠們的生態之謎。尤其牠們的重要繁殖地之一,正是在南北韓之間的非軍事區(DMZ),這個佔地約九百平方公里的地帶,因為特殊的政治因素,長年人煙罕至,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也受到黑面琵鷺青睞,在此繁衍後代。這也苦了鳥類學家,要進到非軍事區進行研究,挑戰性非常的高。這樣的經歷,不難讓觀者理解到,保育和政治之間,從來都不是保育歸保育,政治歸政治這麼單純,保育反而是經常和政治議題高度相關。如同片中也點出,正走在能源轉型路上的台灣,在公民團體努力下,持續尋求著再生能源與保護鳥類生態之間的平衡。
在本片中,導演記錄了各國科學家如何打破國界藩籬,攜手合作,拯救這種瀕危鳥類的動人歷程,但在表面和諧背後,梁導也透露,之所以製作這部紀錄片,還有一個更大的心願,他希望台灣在鳥類研究的國際舞台上,不要缺席。他觀察到,近年來,在許多鳥類保育的國際研討會上,台灣的角色越來越邊緣化,縱使台灣是黑琵全世界最重要渡冬地點,每年超過半數的黑琵,會來台灣渡冬,仍然難以改變台灣在國際上的劣勢。梁皆得期望,這部片未來能夠有國際放映的機會,讓更多國外的觀眾,認識台灣在黑琵保育上的貢獻。不管是國際處境的困境,再回到台灣在地,諸多保育議題面臨的重重挑戰,回首三十年的種種,鳥與人的命運,看似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最終仍是密不可分的共同體。
(本篇文章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 回首鳥與人的命運> 收錄於《記勘》2023春季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