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顏世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引言:臺南四百的意義與挑戰
臺南四百的系列活動為這座城市帶來了高度的關注與資源投入。然而,這些活動是否能讓城市在文化與觀光上真正實現價值累積,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我們需要思考,臺南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深度?明年的府城建城三百,又能為這座城市留下什麼樣的文化基石?
文化與觀光:如何避免過度消費化
在後現代經濟體制下,城市的文化與觀光產業常常陷入過度消費化的困境。顏執行長指出:「避免過度商品化,關鍵在於跳脫『販賣歷史』或『懷舊鄉愁』的思維,回歸文化保存的本質與公共利益。」文化資產不應僅僅成為觀光的賣點,而是應在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基礎上,賦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臺南四百的成果與反思
過去一年,臺南四百的活動從燈會到地方特色展覽,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關注。然而,這些活動的核心價值與長遠影響值得檢討。顏執行長提到:「當文化活動僅是短期的節慶時,地方文化的主體性容易被模糊。」例如,西市場的活化雖吸引了人潮,但是否能在後續產生穩定的文化與經濟價值,仍需觀察與規劃。
累積文化資源的長期策略
針對未來文化資源的累積,顏執行長建議應透過多元管道與跨部門協作,建立長期性的文化治理機制。他提出:「一座城市決定推銷文化,不能只想到旅遊業的賣點,還要思考如何擴展市民的創造力與生活品質。」以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為例,透過提供旅遊產業多樣化的經營模式,結合文化公益的角色,實現文化資產與地方經濟的互利合作。
未來展望:從建城三百看文化永續
顏執行長強調,2025年的府城建城三百,應以臺南四百為借鑑,注重文化內需與內涵的深耕。他認為:「發展文化內需,先精煉自己的文化,再進行文化輸出。」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提高城市的文化競爭力,還能為居民帶來更多的文化自信與生活改善。
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發展,不僅僅是文化局的工作,而是城市治理的核心責任之一。透過活動反思與資源累積,臺南不僅能實現歷史與現代的完美融合,還能成為未來文化治理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