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
讀書會日期/ 2021.07.22、08.20
紀錄/鍾承昀(台南新芽2021實習生)
紀錄發布日期/ 2021.09.24
2021年台南新芽與台灣勞工陣線(後稱勞陣)合作舉辦「你的勞動如何打造經濟民主」系列讀書會,將由勞陣研究部主任洪敬舒導讀,帶領成員一起探討「經濟民主」的意義;原訂自五月開始每月一場,然而受到突然爆發的疫情影響,活動因而暫停舉辦,直到七月才開始以線上方式舉辦第一場讀書會,八月時後疫情較為趨緩,第二場讀書會也嘗試恢復實體形式舉行。
/
7/22讀書會選讀《勞動僱用資本》一書,是由導讀人洪敬舒與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共同撰寫。敬舒首先聊到開始書寫這本書的契機,自2009年金融海嘯後「工作貧窮」(Working poor)一詞在台灣開始頻繁被討論,而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此一議題,2015年起敬舒開始研究「非正規經濟」,發現到台灣至少有230萬以上人口從事非正規經濟、且無勞動法規的基本保障,但這些人也是在付出勞力維持社會運轉,因此也著手探究能如何幫助這些人們回歸經濟體系、並獲得應有的尊嚴;敬舒認為,唯有透過「經濟民主」模式,透過集體合作共同支撐尊嚴勞動,於是便有了《勞動僱用資本》一書。
接著,敬舒引用書中提及的案例作為切入點。可口可樂選擇在墨西哥Chiapas的小鎮設廠,將大量水資源用來製作可樂,因此造成當地飲用水不足,而可口可樂為了「回饋」當地居民,將可樂以比飲用水還便宜的優惠價格出售;在飲用水短缺的情況下,加上可樂隨手可得,於是當地居民便轉而飲用可樂,長久下來造成當地居民健康不良,甚至當地民俗文化中會用到水的儀式也都以可樂代替。Chiapas的情況可說是資本主義掠奪與偽善的最佳例子。
敬舒進一步說明。依據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生產行為的解構,資本應屬於生產工具的分類,是參與勞動市場的所有人能去支配的,而資本主義社會將「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放到「勞工」之上,結果造成勞工的生產行為目的只剩下為資本家與股東累積更多資本,更導致了「工作貧窮」的現象出現,不僅勞工無法保障自身工作以及權益,且生產行為的成果也無法回到勞工本身;另一方面,共產主義則是完全控制市場,導致生產決策形成上對下的獨裁狀態,而上對下就已違反民主本身的意義。而「經濟民主」介於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能將所有生產工具回歸其應有的位置,不像共產主義是由上到下地強迫控制進行生產,也不像資本主義是英雄式的崇拜、埋沒勞動者的貢獻;「經濟民主」能透過多元性增加多樣性,給予市場一個平等的環境、包容的社群,並在完成經濟目標之餘業達成社會使命、將人們團結。
敬舒介紹了一個實行經濟民主制度的案例:「New Era Windows Cooperative工作者合作社(NEWC)」。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美國芝加哥的鋁門窗製造商Republic Windows and Doors惡性倒閉後,員工籌資200萬美元買下公司並且成立NEWC合作社,實現經濟民主體制、由全員共享股權;這樣的制度設計,減少了管理上的剝削,不僅降低了解僱率,因應經營風險的能力也加強了,於是過去被資本經營到倒閉的情形,在轉為「員工共有」之後也未再發生。NEWC的案例顯現了,讓成員一起獲取利潤並共同負擔營業風險,能夠強化勞動投入、形成互助合作之團體,並且讓勞工擁有尊嚴勞動。
最後敬舒也提到,台灣的「合作社」體制一樣符合經濟民主概念;而台灣目前多數企業仍為家族控制經營想要達成「經濟民主」的機會有限,但如果出現「公司轉讓」、「董事長年邁後將公司賣給員工」或是「公司破產」等等員工接手的機會,都是可能讓「經濟民主」制度切入的機會。
/
8/20選讀《民主式經濟的誕生》一書;延續七月場讀書會《勞動僱用資本》的討論,這次繼續深入認識「經濟民主」的概念與制度實行案例,而導讀人敬舒也另外推薦了《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真實烏托邦》兩本參考書籍。
敬舒首先提及,台灣雖然已經達到政治上的民主,然而資本主義卻打破了人與人的平等,讓台灣在經濟上仍未能達到民主狀態,不過,倘若企業能夠讓員工持有股份,即有可能朝向經濟民主制度發展。
接著敬舒引用了書中第四到六章的三個案例,介紹民主式經濟的可能性。
第一個案例是美國的克理夫蘭模式(Cleveland Model),展示了民主式經濟如何與社區共生、結合。當一個社區無法提供經濟上的機會時,會讓擁有資本資源的人離開社區,而克理夫蘭這座城市則是透過社區自我投資來創造可能性的方式,讓資源回到社區中。世界上每個社區都是擁有自己資源的,且需要教育社區居民並探討社區所擁有的優勢;例如克里夫蘭城,即是以醫院作為社區定錨機構(anchor institutions),將醫院的洗衣、清潔等工作交給當地合作社,藉以創造就業機會,並且利用賺到的錢建立社區基金,再收購外部其他組織,進而替社區創造更多機會。
第二個案例是美國的「家庭護理夥伴合作社」(Cooperative Home Care Associates,CHCA),示範了如何讓照護人員在有尊嚴勞動的情況下,同時為客戶創造高品質的照護服務。美國的家庭照護人員大多為拉丁裔等弱勢種族,通常也是低收入戶、工作並不穩定;而CHCA當初係因一項社會實驗而成立,並建立在「勞動優先於資本」的原則上運作,雖然初始時期僅有12位照護人員,但現在已成為全美最大工作者合作社,營業收入超過六千五百萬美元,且擁有超過兩千名員工,其中約一半的員工持有公司所有權,可說是相當成功的經濟民主案例。
第三個例子則是EA 工程公司(EA Engineering),它罕見地經歷了「榨取式經濟」和「民主式經濟」兩種所有權制度,並體現了「民主所有權原則」。生態科學家Loren Jensen創辦了EA工程公司,並在1986年將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但後來在短期利潤最大化的壓力之下,公司換了三任總裁、員工士氣低落,最後甚至證券交易委員會找上門、公司陷入困境; 2001年Loren把公司買回來,並在幾年後開始將股份分給員工,更在2014年起將股權全數移轉給500名員工,成為由員工持有所有權的公益公司。
敬舒表示,美國雖然作為資本最先進的地方,但同時卻也是經濟民主的先驅。美國受惠於社區制度明顯的優勢,民主式經濟推行成效良好,且近期也有不少以經濟民主模式運行之企業;而台灣目前尚未有真正達到經濟民主的企業,雖然有社會企業(在歐洲,社會企業作為促進社會團結的工具),但社會企業制度來到台灣後卻仍然以資本主義方式運作,著實可惜。
敬舒再度舉例說明。「新比利時啤酒(New Belgium Brewing)公司」在1996年開始轉向經濟民主制度,但2019年被麒麟KIRIN收購後,原本的「員工所有權持股計畫(ESOP)」停止;雖然最終經濟民主制度以全員同意的方式進行轉換(賣掉),但敬舒認為這並不是經濟民主的退化,而是從其他方面達成了「民主」,可見經濟民主的實現並不是非常困難。
在最後的討論交流時間裡,敬舒提及,目前推薦的四本書中(《勞動僱用資本》、《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經濟,不是市場說了算》及《真實烏托邦》),只有《勞動僱用資本》有提到台灣經濟民主的進程;台灣如國光客運等案例,因台灣當地法規問題未能發展出經濟民主制度,但台灣其實也有不少3~5人的小企業擁有經濟民主的雛形。經濟民主在台灣並非絕跡,只是隨著公司擴大發展,這些經濟民主的樣貌會慢慢消失,敬舒認為,台灣要達成經濟民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