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2021台南新芽年度論壇「城鄉×相乘─國土計畫在台南」
主題二:從國土計畫思維建構韌性城市
日期/2021年12月12日 15:00 – 17:00
地點/台南文創園區 3C 雙喜廳(同步線上直播)
講者/王筱雯(國立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主任、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國安(臺南市政府水利局專門委員)、吳茂成(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紀錄/蘇淋齊
文字紀錄發布日期/ 2021.12.30
台南新芽2021年度論壇「城鄉 x 相乘-國土計畫在台南」,在最後一場次邀請在地民間組織、政府機關、學界代表與民眾,共同來認識與探討,在全球氣候變遷下如何強化國土韌性、打造臺南為韌性城市。
成大防災中心 主任、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首先向與會者介紹國土韌性與韌性城市。所謂的「韌性」是指,在應對災害時如何適應、調整、轉型、重新組織,因為人類無法做全面性的、絕對準確的災害預測,而氣候變遷也提升災害頻度,因此「韌性」就更顯得重要。
王教授亦表示國土韌性與韌性城市不應侷限於「水」思考,因為災害類型不只與水相關;而韌性也不只有軟硬體設施上(水利工程等),組織韌性、社會韌性、經濟韌性都應該重視,例如:政府防災意識、社區與企業防災適應力。另外,提高風險預測能力(但也不應仗著預測而大意)、保護自然緩衝區亦是重要的工程。
臺南有土壤液化、淹水、暴潮、海岸侵蝕、地層下陷等諸多挑戰,沙洲作為海岸第一道防線,在河川上游沙源補充不足的情況下連年退縮變小;生態環境作為緩衝區,隨著近年綠電積極發展,濕地種電、 農地種電可能與環境保護發生衝突。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國土韌性,亦是臺南國土計畫需要解決的面向。
臺南市水利局王國安專委接著報告目前臺南市的防災應變作為,王專委指出,打造韌性城市,需要相關的土地與區位調查,臺南市已針對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等不同區位完成調查。
在防澇上,臺南市就地方政府職權,已將區域排水防洪標準提高到10年,堤防則以20年不溢堤為標準規劃,全市則以5年不淹為保護基準,不過由於土地取得不易,這些標準主要是靠加高堤岸與增設抽水機組來達成。抗旱的部分,則是透過水資源中心提供需水單位回收水再利用,另外也有19口抗旱井做因應。
此外,臺南市政府也運用科技在防災上,例如透過資訊系統分析路面淹水感測器與各種水位監控系統的數據,在淹水前將預警推播給市民來達到災害預防。而自主防災社區的建立,也是臺南市政府近年致力推動的方向。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吳茂成執行長則將國土韌性放到公民參與的層次討論,吳執行長認為公共政策的探討仰賴科學與溝通,而政府開放資料是公共治理的信任基礎,公民參與則是公共治理的基流,不論是國土韌性乃至於國土計劃都要奠基於公共治理的概念上。
吳執行長也建議公部門,國土計劃應該要有水利單位的部門計畫,其中公有土地應該優先協助韌性城市發展。演講最後也以台江歷史文化呼應王筱雯教授所提的觀念:「打造韌性城市,是一個從不要淹水、不怕水淹到與水共存的意識轉變」。
最後在綜合座談上,王教授與王專委不約而同提到水利部門在國土計畫中權責不足的問題,不論層級上或法規競合上,都需要往後透過制度修改來解決。吳執行長則補充到,臺灣現行法規下其實還有很多國外案例方法可以引進,用來建立韌性城市,這方面亟待水利部門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