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新芽協會主辦之「轉型正義在地化論壇」12/3 於台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式登場。本次論壇採用「審議民主」形式進行,援引台南在地的轉型正義爭議事件為討論基礎,邀請參與民眾深度探討臺灣轉型正義工程的實踐意義與推行方式,並以在地公民身份「由下而上」發想行動方案。
論壇上午邀請學者講解轉型正義的概念與各國案例,並分析臺灣轉型正義的推行狀況。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表示,臺灣經歷長時間的威權統治,二十年來的民主化過程屬於「寧靜革命」,並未妥善清理威權政治遺緒,導致民間普遍對基本的民主、法治等概念缺乏內化思考,不僅不利於民主政治發展,更造成舊價值與新體制的糾纏,因此推行轉型正義,正是臺灣公民社會由威權時期轉型為民主國家的必經過程。
中研院社會所副所長汪宏倫指出,目前臺灣推行的轉型正義,缺乏讓社會不同立場者交流對話的空間,導致不同政黨傾向或國族認同的群體之間,難有和解共生的可能。建議未來採納「轉化式對話」的概念,邀請擁有不同集體記憶的群體中,具有影響力的人出面,彼此進行長期且持續性的對話,才有凝聚未來共同想像的可能。
下午由民眾以「審議式民主」方式進行分組討論,提出公民視角的「行動方案」。方案內容包含增加校外教學、田調課程等在地歷史教育推廣,以及城市公共空間的轉化,如銅像去留、威權路名變更等作為,顯示在地公民對轉型正義推行的想像與期許。
論壇尾聲邀請官(市政府)、民(民間組織)、學(專家學者)三方,與民眾進行意見交流。台南文化局長葉澤山簡報台南市近年來的轉型正義研究推廣成果,針對民眾提出更換「中正」、「中山」等路名的行動方案,表示雖然市府想做,但在行政面缺乏資源與能量,也必須考量部分民眾認為「擾民」的心情;另有民眾提問市府是否會做日治時期的轉型正義,葉局長則以近期已完成的「乙未抗戰」場址調查做回應,並表示在所有權人同意下,很願意設立解說牌。
湯德章紀念協會理事長黃建龍則說,更換路名不一定須以特定人物命名,若中正路能改為府城大道,說不定更能增加民眾接受度;在行政面則採漸進替換,民眾不必特意動作,而是更換身分證、戶口名簿再更新文件上的地址,盡量降低生活上的困擾,也減少行政成本。
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鄭竹梅分享兩年前查看國家監控檔案的經驗,每拿到一部分新的檔案,對於威權政治的全貌又會產生不同的認識。所謂「沒有真相就沒有記憶」,但真相跟記憶卻又是流動的,因此公民之間更必須不斷地用各種方式進行溝通,在轉型正義的推動上,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
最終由兩位學者作結,陳翠蓮表示,臺灣轉型正義的法基礎為促轉條例,但該條例在立法上卻囊括過多目標,導致推動上的窒礙難行。社會溝通是轉型正義最重要的部分,但對立立場的民眾卻從來不參與溝通過程,需要透過對話設計來解決,讓真正的社會溝通發生。
汪宏倫接續指出,轉型正義不該只是同溫層的對話,在進步思維共築共同體的同時,不應把社會上另外一半的人群排除在外;而台灣社會對歷史事實真相的理解仍未充足,需認識到歷史的複雜性,才能撐出人人都能自由發言、更多元化的討論空間。
台南新芽每年選定不同議題,並以「台南」的地理範疇進行討論,過往曾有國土計畫論壇、升格十年論壇等專案。肇因今年中央機關「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結束,轉型正義工程的下一階段,勢必更加仰賴將公民社會力量,因此選擇「轉型正義在地化論壇」為台南新芽協會第五屆年度論壇,討論轉型正義議題於地方扎根、開展的可能性。
新聞稿刊出時間:2022年12月4日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