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南市長候選人政見整理暨評論】財政類
評論人|陳珮琪(台大政研所博士候選人、地方財政研究者)

2022年底地方大選即將到來,綜觀這次選舉5位台南市長候選人的政見,相較於2018年候選人提出的財政政見有:調整預算收支、爭取調整中央及地方財政制度、調整房屋稅制、課徵空屋稅、設置建設基金、開放市民參與預算審議、成立大台南銀行進行社福融資等等,今年對財政議題的討論極少。
▎所有政見都須考慮財源
財政是什麼?收支打平、盈餘或赤字,都只是結果,財政其實就是政府的財務計畫,說明政府要怎麼花錢、要怎麼賺錢。因此,更確切地說,這次幾乎所有候選人,只有提出大量的支出方案,經濟建設也好、衛生福利也好、教育文化也好、環境保育也好,無一處不花錢,卻完全沒有考慮財源,就像一家企業,空口白話地擬定許多遠大的研發計畫、生產計畫、行銷計畫,卻閉口不談錢從哪裡來,光說不練,何來執行?
的確,政府不像企業以營利為導向,不用擔心所提供的公共財、公共服務賣不出去或沒人使用,中央補助、稅收等等,才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其次還有公有場地租金、違規罰款或使用服務的規費等可以固定進帳;但是,政府也有許多固定的支出,如法定的公務員薪資、社會福利措施、到期的債務等等。候選人若要野心勃勃地提出更多支出方案,勢必也要有相應的財務能力去支應,因此,更應該說明清楚對於開源、節流的規劃,否則,要嘛得增加舉債、壓縮未來發展空間,要嘛只是模稜兩可的政見宣示,未來可以執行到什麼程度還不好說,甚至是畫大餅來騙取選票支持。
在進一步細看個別候選人提出的政見之前,對於台南市的財政狀況,我們應該有個基本的了解,才能比較恰當地判斷,候選人們所提的財政政見是否合理,甚至其他各種支出政見,有多少兌現的可能。
▎持續還債還須爭取更多空間
2000年台南市(含舊台南縣)的年度收支決算規模大約400多億元,2010年底升格為直轄市後, 從700億元上下,逐漸漲到2021年的975億元,和其他五都相比,是唯一沒有破千億的直轄市,若再和收支規模最龐大、達1,848億元的台北市相比,只有台北市的53%。
在台南市所有收入中,由中央補助、協助(不含統籌分配稅款)的比重從2018年的28%,大幅躍升至2021年的40%,且始終是六都中最高;自籌財源(不含統籌分配稅款)則不僅金額從390億元減少至370億元,比重也相應地從46%衰退到38%,尚不足以支應高達約400億元的人事費。即使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收支規模總算逼近千億大關,整體能用於經濟建設、教育文化、社區發展、環保等工作的經費,仍僅不到600億元。
不過還是有值得肯定之處,台南市在2015年之後,逐漸扭轉過去入不敷出的困境,每年皆有3千萬元到5億元不等的盈餘;公共債務也從2015年的730億元,逐年減少到2021年的551億元,7年實際償債180億元。
因此,台南市接下來除了要持續還債,以因應升息趨勢,降低利息負擔,也為未來的發展爭取更多彈性、韌性的空間;還亟需善用中央補助,增加各類基礎建設、各級產業建設,以提升肉品市場公司、農產運銷公司收益,並吸引工商產業人口流入;以及從文化、社區發展、環保等方面,加強經營在地風貌及特色,吸引更多國際觀光遊客,維持觀光產業利基。
▎除囤房稅 財政收入手段仍待著墨
回到個別候選人的政見,這次提出增加財政收入、調整財政收支結構或制度等相關議題的候選人非常少,黃偉哲和2018年時一樣,沒有提到太多相關政見,但因為其他候選人也提得不多,就顯得稍微突出了一些,其一是提高囤房稅,吳炳輝也有提到,要透過實價登錄機制,調整房屋稅、地價稅、囤房稅、空屋稅,並針對戶籍不在台南市的屋主稅率加倍。
2016年台南市政府提出房屋稅調漲方案,採3年逐步調整房屋稅,第1年調漲54%、第2年漲65%、第3年漲81%;並追溯至2001年7月以後核發使用執照之房屋,全市受影響房屋戶數約11萬(佔2018年台南市房屋總戶數90萬戶的12.5%),引發許多市民抗議,2018年參選市長的高思博、林義豐、許忠信、蘇煥智也紛紛提出凍漲或檢討房屋稅的政見。2019年7月,市府宣布中古屋房屋稅降回未調漲的稅率,新屋房屋稅則降回以2013年評定標準的58%計徵。
2021年底,市府通過〈房屋稅徵收率自治條例〉修正草案,針對在台南市持有3屋以上者,提高房屋稅稅率,自今年開始實施,將反映在明年5月的房屋稅徵收情形,預估受影響的自然人有927人、5,089間房屋,增加稅額僅約95萬元。囤房稅改革固然不易,市府仍應正視、檢討目前囤房標準是否過於寬鬆、房屋現值是否偏低等問題。
至於若要如吳炳輝所說,以實價登錄的機制調整房屋稅、地價稅,甚至設置囤房稅、空屋稅等,暫不討論可能造成的全面性影響,首先仍有待中央修訂相關法規。
在活化市有資產方面,包括市有停車場、歷史建築等,黃偉哲並未言明活化策略,但考慮永續經營,採取只租不賣的方式,仍值得肯定。吳炳輝也提出清查市有財產、改善閒置空間,供青創使用。此外,謝龍介主張將南美館收回市營,也是針對市有資產營運效益低落,提出檢討,但同樣沒有說明具體策略。綜上所述,整體而言,5位候選人皆未對如何提高台南市財政韌性、增加財政收入,加以著墨。
▎政見落實尚須中央政策補助
再從支出面來看,黃偉哲提出不少建設、長照、幼托等計畫,顯然是配合中央的政策主軸,也再次呼應了這3、4年來,黃偉哲任內的台南市財政狀況──大幅仰賴中央補助支應各項施政。謝龍介則是偏重交通、文化、青年、兒童等政見;林義豐也以交通、能源政見為主,青年、兒童政見為輔;許忠信倒是提出不少交通建設、觀光、農工商產業發展的政見;吳炳輝則相對側重環境、長照、社宅、教育和交通方面。可見得交通是每一位候選人都相當關心的議題,對應人口結構改變的長照、青年及兒童議題,也相當熱門,而這些政見若要落實,不出意料,仍多為配合中央政策提供的補助。
值得一提的熱門政見,還有補助65歲以上長者健保費,以及提升警力。若要全面補助台南市內約32萬名的長者健保費,一年須花費超過30億元;因此,許忠信限縮補助對象為:未滿70歲中低收入戶、最近一年所得稅率5%以下者、或最近一年所得稅率12%以下身心障礙者,以台南市的財政狀況來說,或許較為折衷妥適。而在提升警力方面,以一年每名警力花費100萬元設算,增設100名,便需要1億元,在台南市人事費比重相對高的情況下,逐年增額確實是務實的策略,但也更需要評估財源從何而來,才能真正落實。
▎減稅創新構想也應兼顧公平合理
此外,與財政較為相關的各類支出政見中,還有吳炳輝所提的2項政見:降低市府場租,以提高攤商收益、增進地方稅收,以及若企業為半數以上員工調薪逾3%,隔年可依比例減徵地方稅,尤其後者是相對創新的構想,但是否具體可行,皆有待評估。
以公有市場為例,2021年全台受疫情影響而進入三級警戒期間,市府免除8千多名攤商3個月規費及清潔費,便損失約2,500萬元,但攤商平分後,每月不過少繳1千元。因此,降低市府場租的確有助於減輕攤商些許成本,但是市府場租原就限縮在一定行情,折減空間有限,亦須考慮折減場租後,對於提高攤商收益的效果。若攤商僅是省下1千元支出,對於增進地價稅、田賦、土增稅、房屋稅、契稅、使用牌照稅、娛樂稅、印花稅等地方稅收,可能無濟於事,至多增加200元營所稅(其中40%納入統籌分配稅,最多10%、即20元分配回台南市),反而可能淪為撒錢政見,倒不如直接從產銷著手,真正協助攤商提高收益。又若要透過抵減地方稅,鼓勵企業為員工加薪,也必須思考應該對應折減哪一項地方稅,才能兼顧公平合理。
的確,面對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地方政府所擁有的稅制工具有限,很難藉此進行所得重分配,只能在有限的預算經費內,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福利,效益則是提供福利服務,勝過現金給付,不僅能照顧真正有需求的弱勢者,也能藉此提升公共服務的數量、品質,帶動部分經濟發展,而不至於淪為買票政見、產生更多的財政赤字,反而有害未來的地方發展空間。
刊出時間/2022年11月18日
#台南選對會 #台南會選對 #2022台南市長候選人政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