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為什麼改革總要在出事之後
文/台南新芽秘書處
從粉專「台灣是個行人地獄」評論於2022年被美國媒體CNN引用,至去年(2023年)5月台南市中西區成功路、忠義路口的一起死亡車禍,社會大眾除了關注車禍肇事者的責任,也有越來越多人關注交通改革「3E」的論點,包括交通教育(Education)、交通工程(Engineering)及交通執法(Enforcement)。
雖然我們不免想追問,台灣已連兩年交通死亡者超過3000人,而政府卻總要在更新、更重大的事故之後,才會趕緊定出新的改善目標。然而在許多制度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我們在今年看到行政院拍案交通「微罪不舉」措施,仍在「執法面」討論爭議;而在「工程面」,台南市政府在重大交通事故後,在行人號誌、標線開始做出改善、機車行駛規範也導入有條件不強制兩段式左轉,但在預算、人力有限與地方意見不同等情況下,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
但同時我們也欣見,民間力量在持續集結,除了去年8月各界籌辦「還路於民大遊行」、新芽也於去年舉辦交通論壇,要求市府針對民眾改革意見給予回應,而在今年3月「臺南市人本交通促進協會」成立,標誌了交通改革在台南深根,亦著眼在「教育面」的持續推廣,本期電子報也將重點報導該協會成立緣起,以及後續如何串連眾人之力,在工作之餘組成一支支隊伍;也許在閱畢之際,你也會想與我們一起加入交通改革的行列吧。
文/編輯室
去年5月8日,台南市因一起女童重大車禍事故,激起各界針對交通「工程面」的改革呼聲,時任交通部長王國材表態將全面推動「行人專用時相」、「行人早開時相」,而後台南市政府針對行人友善交通環境,先是針對中西區範圍的學校、觀光景點及市場商圈週邊,優先設「行人專用時相」,爾後加碼提出「百大路口安全行動」專案,年底前再完成100處路口為目標,並納入行穿線退縮及行人庇護島等人本設計原則。
百大路口行人安全計畫
交通局除了在去年底宣佈計畫達標,也在事故一年後,對外報告專案進度完成行人專用時相100處、行人號誌綠燈早開300處等,另外繪設標線型人行道30處、行人庇護島19處、行穿線退縮39處等多項友善行人設施。總計台南市有1368處行人專用號誌、140處行人專用時相、330處行人時相早開號誌、50處標線型人行道、44處行人庇護島、116處行穿線退縮。
上述看似完成眾多的數字項目,但台南囿限在制度思維、人力經費等不同面向,尚有眾多人行空間與標線設計等待革新,例如今年3月,市府在北區的北門路與公園北路口,才劃設首處綠底行穿線路口。交通局長王銘德表示,中央今年度推出「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補助重點包括實質提升人行空間環境,包含工務局、教育局、交通局及公所等相關局處將提案爭取中央補助。
機車行駛規定調整 圓環紅燈右轉不再是台南特產
除了改善行人用路安全的大方針,另一方面針對機車族經常感到困擾的問題,包括兩線道外側常常閃避汽車臨停,卻因「禁行機車」不能騎到內線的規定,反而容易造成事故危險。
對此市府在去年10月、12月分梯次針對中西區中正路、府前路等9條單向2車道路型的路段,開放機車行駛內側車道、及路口不強制兩段式左轉;統計數據也呈現開放後道路整體行車風險並未明顯提高,今年4月市府另開放中西區民生路、182線仁德區至關廟區等7路段。市議員朱正軒今年5月針對交通平權議題質詢後,市長黃偉哲也允諾針對全面取消單向兩車道禁行機車與強制兩段式左轉,以今年底前一次性全面開放為目標。
此外,針對原來的台南特產「機車可在紅燈右轉」,常造成外來客混淆及行人過斑馬線等風險現象,市長黃偉哲在今年1月宣佈,西門圓環開放機慢車直行穿越,但連同東門圓環、湯德章紀念公園3個圓環,禁止機慢車紅燈右轉;而此政策拓展至今年4月、後甲圓環亦開放機車後,這項原屬於台南的交通特產也正式走入歷史。
新芽過去一年的倡議行動
回顧這一年台南交通的變革,如同對台南新芽在交通安全倡議的縮時攝影。自去年五月,台南新芽透過媒體投書、「行人安全‧現在就要!」記者會等行動,呼籲政府重視行穿線退縮等行人安全議題,後續舉辦多場講座分享標線與道路設計觀念,到年底規劃交通論壇,邀請民眾根據生活週遭情境,與市府共商如何規劃更好的交通規則。儘管台南還有許多道路設計尚待改善、還有交通教育尚待推廣,但至少交通改革已在各界行動中,逐漸成全民共識,新芽未來也會持續集結眾人之力,在這條路上監督守望。
走過悲傷
余志祥的人本改造台南路
文/宋小海(咱台南電子報採訪主任)
–
從受害者成為行動者
去年5月8日在台南市忠義、成功路口的車禍事故,讓余志祥失去愛女佳薇,而這起事故引起全台熱議,同時輿論並聚焦在道路設計規劃不良。在民間「還路於民」的聲浪下,7/22與8/20分別在高雄、台北的路權集會,余志祥數次以受害者家屬的身份參與遊行、上台致詞,呼籲政府應重視民間改革的訴求。
余志祥自認對交通如何改進並非專長,因而起先一直是支持、聲援改革的角色,直到他在去年9月被介紹參加在台南市中西區「行人友善城市願景工作坊」,討論過程中認識許多希望台南交通更好的伙伴,才產生「好像可以做點什麼」的念頭與能量,也從中找到如今協會的數名主要發起者。由於本身在能源相關領域的擔任過製程工程師背景,余志祥也著手以專案管理的角度,思考協會的運作。
領導、分組推進交通改革
今年3月協會正式成立後,旗下分設活動、粉專、會勘、召募、財務、公關、國際公關共七大組別;其中為何會獨立設國際公關組?余志祥解釋說,這是因為過去「行人地獄」一詞受到外媒報導,也才讓台灣社會大眾普遍認識交通改革議題,因此協會認為日後有必要將工作成果,也透過外媒的力量來給予政府壓力。
而協會從國外經驗中,分析交通3E(工程、教育、執法)改革面向,影響實際交通安全,以工程設計最為重要約佔七成;然而由於台灣相關法規不完善,許多道路設計往往變成地方少數人、或固定代表如里長決策討論,但背後設計不一定合理或滿足公共利益。這種現象也讓協會成員認知推廣教育的工作也不可少,希望讓地方代表與民眾關注交通設計背後脈絡,也因此與工程相關的「會勘」、與教育相關的「活動」,正是其中頻繁對外互動的組別。
余志祥表示,目前人本交通協會成員剛超過50人,資源有限也尚未聘任專職人員,完全是由協會成員按分組推進工作,不過協會也積極結合外援,例如在議會開議期間,協會也邀請包括林依婷、李宗霖、王家貞、曾培雅、蔡宗豪 、朱正軒等議員,質詢、追蹤交通改革進度,並要求市府交通局舉行定期會議,擬在未來集結學者與各民間團體的力量持續討論。
首先內訓培養能力
「其實我們協會成員大多數都不是交通背景的。」余志祥說,無論在進行道路改革設計、或是教育課程規劃,這兩年的工作目標,將會透過著重在「內訓」,培養協會成員的各種能力。
例如會勘組的討論如何重劃設計,地點大多即以協會成員以自身週遭經歷來提出陳情。近期在成大醫院地下廣場的一次聚會,就由多位成員嘗試為台南開元、林森路口,先行試繪製可能更好的規劃方案。另外如活動組也在課程教案完成後,於6月開始走入進學國小、勝利國小針對學童宣導交通安全觀念,但藉由讓不同成員擔任主講者,讓彼此更熟悉教學現場的運作及核心要旨。
「台南的單行道真的是少之又少。」談及有關台南道路設計改革願景的諸多想像之中,余志祥認為台南市做為觀光大城,府城觀光舊城區多數道路狹小、會車危險,應可參考韓國的慶尚北道(行政區名)觀光熱點的單行道設計,讓人潮、遊客熱點另有足夠空間規劃人行道,「這就看市府是否有這個決心來做」!
文/宋小海
至2024年5月台南市政府統計,台南市已有1368處行人專用號誌、140處行人專用時相、330處行人時相早開號誌、50處標線型人行道、44處行人庇護島、116處行穿線退縮。
台南市推動兩線道不強制兩段式左轉及圓環開放機車直行,自2023年10月28日起共計已開放16條路段,跨越原6區、永康區、仁德區、歸仁區與關廟區等10行政區執行。預計於2024年下半年針對原府城6區、永康區、仁德區及歸仁區等尚待開放的36條路段採一次性全面開放,相關標線、標誌調整以2024年底全數完成為目標,至於其它行政區及公路局權管的省道路段,也將逐步展開盤點工作。
台南市在2023年的全年30日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296人,較111年同期減少10人,減幅3.3%;市府表示每10萬人口死傷人數雖仍偏高,但已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目前電子報為募款支持者的權益與回饋,讀者可透過募款定期寄送的電子報中獲取本頁連結,並可優先閱覽台南新芽提供的內容,請勿將此頁面內容與連結公開上傳、轉發、改寫。
若您想將本篇分享給其他人一同閱讀,我們歡迎您進行私下的分享。
針對本期電子報內容若有任何疑問及回饋,歡迎聯繫台南新芽與我們反應。